本期鉴定者:书画鉴定家、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 朱万章
读者:请专家帮我鉴定这幅书画作品的真假、时代、作者。
鉴定:根据图片初步判断,这件作品从风格看是潮籍画家王兰若成熟时期的兰花作品,而年款是1982年,时间比较吻合。虽然王兰若晚年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广东汕头,但早年曾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上海美专深造。早年其作品受海派影响,后渐渐显出清逸、秀雅的个性风格。花鸟画风渐趋成熟,极为擅长的兰花、墨竹、神仙鱼、松鹤等题材成为他的绘画符号。运笔极为老辣、苍劲,人画俱老,渐臻化境。
“书画市场看山东,山东市场看青州”。拍卖业内人士姜先生说,许多画家都会不定期去青州办展,收获颇丰,而当地藏家也经常赴京“扫货”,出手大方。上月有消息称,这个山东小城去年书画交易额达到近百亿元。“其实北有青州,南有汕头,在广东收藏爱好者中,至少一半以上都是汕头籍的,他们早在改革开放后不久便喝上了‘头啖汤’。”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朱万章建议收藏者在关注本土名家的基础上多“走出去”,开拓视野博采众长,最终形成有特色、有个性的系统收藏。
广东画廊经营相对零散
朱万章认为,青州书画市场是山东书画市场的一个缩影。“与广东市场相比,有两个突出特点,一个是银行支持,画廊可将书画抵押给银行贷款,使很多画廊在实际运作上得到资金的支持。另一个是画廊形成一个联盟,大家联合起来推广某些艺术家,而广东尽管有不少大藏家,但经营相对零散。”
广东精诚所至总经理陈绮雯则认为,广东艺术品市场版图中,汕头起步最早、档次也最高。“拍卖行或画家在广东办展或征集,基本都少不了汕头这一站,而广州、深圳的收藏群体中,也有超过一半的是汕头籍人士。”
“我二十多年前去北京时,一位荣宝斋的资深经理就告诉我,开画廊至少要等五年时间才能看出成功与否,但有的机构很快就关门大吉,实际是定位出了问题。”汕头第一代画廊经营者陈老先生最早是美术教员,后下海办厂,1990年开办画廊。“当年我经常跑去北京看各种展览,向许多名家学习请教,去一趟就买一堆画,然后放着。过几年后就开始卖最早收的那批,然后逐渐循环往复,最终坚持了下来。当年汕头最多时有68家画廊,但有的做了半年就倒闭了。”
他认为,行家不应总想着给收藏者洗脑,而应该教会它们如何去鉴赏和鉴别。“如果收藏者都不懂,那永远只会买行画跟仿品,只有他们的鉴赏水平提高了,钻进去了,才会有更高的需求。”
以藏养藏是长久之计
70后行家许先生十多年来一直坚持学习,并专注于自己喜欢的门类。他觉得收藏总要不断换代升级,因此以藏养藏才是长久之计。他表示,现在越来越多的70后乃至80后都对书画感兴趣,但建议玩到一定阶段要开始“做减法”——梳理自己的藏品,找出今后的方向。“我喜欢书法,因而对清代、民国时期的书法家作品有比较系统的收藏。我清醒地认识到,谁也不可能是全才,收藏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关注面应该很广,应该多对比,但具体行动时则要有的放矢。”
收藏小贴士
依托早期权威 著录对比分析
许先生认为,现在信息相对透明,买东西不要贪小便宜、抱有捡漏心理,而是应该踏踏实实去学习和研究,特别是依托早期的一些出版物及权威著录去对比分析。“比如画家生前就出版的一些老杂志、画册,或者其家属出版的权威画刊等,这些依据是可信度最高的,现在老画册的价格也涨了很多,有的一本就超过10万元。除了作品本身外,对艺术家的创作背景、上款、印章、纸张、年代等都要做全面的研究,其实是很大的一个工程。”他表示,“要想不被盲目炒作所困,就必须回归学术研究,找出那些在画史上真正有地位的作者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