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客满庭添气象 一笺花影众倾心
——居廉绘画精品展专题学术讲座回顾
8月4日上午九点,当精诚所至的大门打开时,早已等候在门口的嘉宾们蜂拥而入,迫不及待地走到作品前,仔细端详,用手描摹着,或低声交流着,9点半不到,整个展厅上下站满了人,有限的座位早已找不到空位。这些,全因居廉巨大魅力的感召!
许敦平老师在签名册前留名
陈绮雯总经理作讲座开场致辞
上午10时,讲座准时开始,陈绮雯总经理首先感谢诸位老师的出席和分享,为大家奉上一场艺术与学术的盛会,深感此次展览和讲座因缘殊胜,得到藏家信任和鼎力支持,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观赏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居廉力作,相信老师、学者们的解读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居廉的各方面成就定有极大帮助!
郑梅痴老师演讲
第一位主讲人是高剑父的高足、八十八岁高龄的郑梅痴先生。先生曾长期担任广州美术馆研究员工作,著有《郑梅痴文集》等美术专著,先生16岁时追随高剑父学艺三年,高氏对其在绘画理论上、画法技艺上、艺术追求上,甚至人生观上皆有重要影响,并且受用终生。
青年时的郑梅痴先生与其师高剑父先生等人合影
(第一排左起第五位高剑父、第二排左起第六位郑梅痴)
他以《二十四番花信风图册》为引子,论述居古泉在中国传统绘画领域中不同寻常的特点与份量。
郑梅痴老师演讲现场
《二十四番花信风图》是居廉极具代表性的花卉精品。被世人誉“神品”。花叶的正斜倚侧,用笔的轻重疾徐,敷色的厚薄凝畅,无不植根于中华博大优秀的文化传统的土壤之中。进而引伸到,高剑父改革创新的主张,是立足于传统国粹之上,探索传统中国画如何适应时代,使其继续向前发展的理念与实践。高剑父在吸收居廉艺术的基础上深研传统,并延续发展成为“岭南画派”。郑老认为高剑父的艺术基因、潜质、技能,全出于居廉的赋予。同时,居廉也因高剑父这位颇有成就与地位的弟子,将居派的艺术推向了巅峰,奠定了其岭南宗师的地位,“十香园”也就成为了“岭南画派”的“摇篮”。
居廉《蝶恋花》 1887年作
黄浩深老师演讲
第二位主讲人黄浩深老师从“撞水、撞粉”技法层面上对居派艺术的成就作分解介绍。首先就这一技法的来源作了系统的梳理,他说:“宋代花鸟画已发展出了“分染法”,到明清时期出现“没骨”技法,在此法的基础上,至晚清发展出了“撞水、撞粉”的技法。”
黄浩深老师作“撞水撞粉”法示范
“撞水、撞粉”是岭南绘画的特色之法,“撞水、撞粉”技巧中出现的不可重复性使画面看上去千变万化,其重要特点就是它的过渡渗化效果非常突出,它是以水、墨、色、白蛤粉为材料,在熟宣纸上通过运笔使水、颜料和白蛤粉自然地流动、撞染,进而使画面呈现出冷暖、纯净、明暗的变化和丰富多变的肌理痕迹,从而表现出绘画对象的质感、纹理和形态,反映了“撞水、撞粉”这一画法的精华所在。
观众们对技法运用十分感兴趣 全神贯注地观看
在技法的运用上,运用此法时需用多支毛笔与多个色碟,换水次数亦较多,绘画的次序较为严谨,要求画家有一定的经验与耐性。黄老师着重提到绘画要注重向传统学习,需在宋人的小品里体会中国画的用笔用色概念,没有传统笔墨基础的“撞水、撞粉”,形同“白撞”(乱撞)。同时,既要有生活(包括写生),面对自然,理解自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借物写心乃最高境界。
蔡涛老师演讲
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导师、近现代美术史研究学者蔡涛教授首先赞赏精诚所至举办此次展览有学术贡献,尤其是展出居廉代表作《二十四番花信风图册》。他曾在图书馆看到此册页的出版物,当时他便十分激动,对居廉的艺术水平也有一个新的认识。今天可以近距离看到此册,有进一步加深对居廉的理解。
老师们在展厅内讨论展品
随后,蔡老师以开阔的文化视角对居廉绘画艺术作解析并启发观众思考。他提出居廉画中花卉、昆虫结构皆描画精细,如博物图般剖析物体结构,更为精确的写实技巧所体现出的时代风尚,很可能与西方的博物图在珠江三角洲的早期流播有联系。其交游圈中既有大量的行商客人,又有行商后人作弟子如伍德彝,这些人很有可能有渠道或机会接触这类知识或图像,并影响他们的审美趣好。而居廉有可能受到他们的影响,改革其画技与绘画观念。因此蔡老师推测居廉创新的“撞水撞粉”技法与结构细节细致描绘的表现方式可能与外来的博物图相关联。引申出一系列的问题:在这个时代与观念都发生巨变的时期,居廉绘画如何适应各个层面客户的审美趣味?外来新事物的传入,是否影响广东地区绘画艺术发展以及视觉转向?如何影响?这些问题皆引人深思。
蔡涛老师与陈绮雯总经理在讲座上的问答互动
蔡老师还提到最近香港中文大学展出的“妙笔传神——中国美术馆藏任伯年人物画特展”,建议观众们亦同时参观并作比对,因居廉与任伯年皆为同时代人,亦生活在对外贸易港口地区。虽两人题材不同,但在同样受新事物刺激影响下,他们的艺术皆有创新。居氏门下所出高氏兄弟更是改变近代美术史发展方向的“折衷派”的开创者,而没有高剑父的推助,居廉亦难成为今天人们认识的居廉。
许敦平老师演讲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花鸟画工作室主任许敦平老师分享了他对居廉艺术作品的见解。首先他介绍到“撞水撞粉”这一技法渊源和独创之处,无不跟岭南地域特殊的地理环境及明媚又湿润气候和当时西学东渐,引领风气之先有关。
许敦平老师演讲现场
至今,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花鸟画教学中,仍将“撞水撞粉”技法课程作为专业的必修课,将这种独具岭南特色的技法作为学院花鸟画的特色一直延续下来。同时,他指出“撞水撞粉”技法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工笔花鸟画技法,大多学子在“撞”、“水”和“粉”上下功夫,这是一个片面的认识,殊不知"撞水撞粉"的关键仍在于用笔及对“形”的恰当把握。他认为“撞水撞粉”应当归为小写意技法。这种技法高度体现了画家对物理结构的熟谙与画理的深刻理解。如展厅内的展品,居氏高超的技法及对花卉形神的准确把握,让人感觉花气袭人,如晤对花朵,隐约可闻芬芳。
现场嘉宾们认真听讲
“撞水撞粉”技法非常适合表现广东润泽气候下孕育的花卉,体现它们明亮通透的色彩及水份充盈的特质。古人云:“绘花绘其馨”,花卉形色以外的神采、馨香正是画家所孜孜追求的表现力,是衡量对象能否 “活脱”的重要标志。
听众们听得出神
许老师曾参加“全国高等美术院校花鸟画教学研讨会”并在会上介绍此法,广受国内花鸟画坛关注,引来多方响应以及探讨合作。可见居氏“撞水撞粉”技法之魅力。
陈绮雯总经理(左)、许敦平老师(中)和燕陵老师(右)在展厅内讨论画作
郭应新老师演讲
南国词人朱庸斋先生弟子、广东当代著名词人郭应新先生亦作发言,他调侃式的开场赢得观众们的笑声。他回忆上世纪六十年代曾在文史夜学院就读,接触过不少老师是岭南画派的重要人物,但因种种原因未能长期追随他们学艺,如今自己也到了古稀之年,回想这些往事,十分感慨。话题回归到展览主题上,他高度赞赏精诚所至举办此次展览的学术性贡献与细致的工作态度,给大家一个更深入认识居廉绘画艺术的平台。郭老因文墨的交流,对十香园较熟悉,对居廉这位“岭南画派”开宗立派的人物甚是敬仰,有感而发,现场吟诵了其自作五绝诗一首:“二居留胜迹,十卉满园香。汲古融西法,南天一帜扬。”
午后仍有不少观众意犹未尽,在展品间流连忘返。在陈绮雯总经理的主持下,许敦平老师、燕陵老师带领着观众对展品逐一作点评。两位老师指出,“撞水撞粉”这一岭南画坛独有的花鸟画技法,本土对它的认识和传播远远不够,此展览的成功举办甚为难得。“撞水撞粉”技法作画很讲究程序,对时间的控制要求恰到好处,先用哪种颜色画哪一部分,干湿到何种程度撞入水或粉皆有讲究,考验画家的绘画水平与耐性。画法耗时长,并对画家把握画面整体效果有较高的要求。掌握不好色彩和水份的话会使得画面浑浊不透亮,或是物体融混一体,混乱不能辨。
陈绮雯总经理主持下,燕陵老师、许敦平老师带领着观众在展厅内讨论画作
许老师还就展出的《花卉草虫》扇面进行深入点评,对花和叶 “撞水撞粉”的精彩运用赞叹不已。指出叶之向背转折自然灵动,根据植物生长规律灵活施色,不拘泥于成法而能随机生发,通透灵动,苍翠欲滴。
居廉《花卉草虫》扇面
还指出了“撞水撞粉”法可多次反复使用。如此画中叶背的叶脉勾勒之后,再撞入少许的水和浅色,使得叶脉具有圆润饱满的立体感,让人觉得有水份充盈的感觉。
居廉《花卉草虫》扇面 叶子局部
而描绘昆虫上,堪称居氏的绝活。居廉对昆虫的习性和结构皆理解到位,勾画精确,动态可人。可见居廉在观察自然上下了不少时间与精力。由此可见画家对细节的精妙表现,达到“格物致知”之境。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用笔,画家在表现物象时能做到应物象形,心手相应,用笔灵动而且富于节奏感,笔下物象生机盎然。同时,许老师还提到“撞水撞粉”技法在不同的材质上有不同的效果及要注意的水分和时间的控制。如熟纸、绢、金笺等。他举例说道金笺因不容易受笔受水,因此在金笺上用此法不好出效果,但观《二十四番花信风图册》,居廉也能控制自如,可见其绘画水平精湛。
居廉《二十四番花信风图·谷雨》
居廉《二十四番花信风图·谷雨》局部
最后,许老师通过居廉的白描稿本结合展品作一番讲解,画家在不同形制画面上表现同一题材,这与粉本的绘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用于“撞水撞粉”的粉本与工笔画的白描稿子有很大的不同。居廉稿本上有许多未有表现的部分则是预留“撞水撞粉”法运用时偶得意外效果,这正是绘画创作吸引人的美妙之处。
居廉《白描画稿》一
来宾们与精诚所至公司同仁合影